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料分享 > 家长课堂 > 正文

和孩子有效沟通 建立亲密关系

发表日期:2015-12-15 作者:郑州大学家教网 电话:155-1880-6494


和孩子有效沟通 建立亲密关系
有人说,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很多家长都不知怎么去跟孩子沟通。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父母说出来的话孩子愿意听,让爸爸妈妈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通过有效沟通和孩子建立更紧密的亲子关系呢?

家长工坊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到了2岁多就有点不好说话了,开始有自我意识,开始会说“不”,开始叛逆,开始反抗。这个时候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愉快的沟通?家长都希望跟孩子的每一次沟通,都是他成长的一部分,也能给家长留下美好回忆,而不希望家里因为跟孩子的沟通出现冲动和对抗。

举一个例子,有时候家长回到家,看到桌子上的牛奶洒了,可能会跟孩子说:“你怎么把牛奶弄洒了,拿抹布擦一下吧。”孩子可能会觉得爸爸妈妈的语气有指责、有批评,但如果说:“我看见牛奶洒了,拿抹布来擦一下吧。”这是妈妈陈述了她见到了一个事实。

所以,沟通就有的时候就是一字之差,而造成完全不同的感受。第一种情况,“你把牛奶弄洒了,拿抹布擦一下吧。”孩子可能会说不是我洒的,是奶奶弄洒的。或者孩子可能扭头走了,假装没听见。如果第二种情况,“我看到牛奶洒了,拿抹布擦一下吧。”孩子有可能去拿抹布,很积极跟妈妈配合,就把这个事情处理了。所以当家长们觉得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照顾孩子的感受,做一个有效的调整,从而能够让孩子积极的配合。

家长工坊

家长工坊

孩子今天回家可能非常的不开心,甚至和家长发脾气。这些行为都不是家长想看到的。那么家长为什么要接纳孩子的感受?

其实这是做了打开心门的动作。每个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并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每一种感受,我们都是要接纳的。三四岁的孩子有时会完全沉浸在情绪里,而不能对行为进行处理。家长要去引导的是孩子的行为,但是可以接纳的是孩子生气的感受、情绪。

行为背后隐藏着感受与需求。家长们常常会觉得孩子出现一些不可爱的行为。有时孩子看似无理的行为恰恰表达了他们的害怕情绪,也表明他需要爸爸妈妈来帮助他一起解决问题。

否定感受会令人感到孤独和困惑。当孩子的需求总不能被家长接纳时,他会觉得自己很孤独,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的。

以上的道理都非常易懂,但是现实中,家长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这些话作为家长,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说过和听过:孩子说我累了,怎么会累呢?刚睡醒觉起来,是不是又不想去幼儿园了?孩子说我热了,怎么会热呢?你看妈妈穿了四件衣服,你就穿了一件衣服,你再不穿上衣服,你又该生病感冒去医院扎针了。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什么话都不和家里说。放学回家,爸妈问他在学校怎么样?他说挺好,然后书包一放,就进自己的房间把门关上了,有一句话叫哀默大于心死,很形象地形容了这时候家长的感受。所以家长们今天所做的所有点点滴滴的沟通,都是为了以后能够跟孩子保持和敞开这扇沟通的门,能让家长的影响发挥作用。

从科学的角度也能证明为什么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感受。海姆吉诺特博士,也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作者的导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孩子的感觉与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好的感受会引发好的行为,孩子的感觉良好自然就会通情达理。

传统地,大脑被分成左脑、右脑。也可以把大脑比喻成一个复式的小楼,有楼下和楼上。楼下是杏仁核,负责一些原始生理的反应、情感的反应。楼上大脑有前额叶,负责思考、计划、逻辑以及同理这样一些高级的思维活动。研究发现,楼下大脑在出生时已发育好,但楼上大脑却要等到孩子大概26、27岁的时候才会发育完全,这就像中国人讲的一句话:三十而立。不仅仅说三十岁时候我们会在社会上可能有一定的根基,从发育的角度来说,人类也是在三十岁上下的时候,大脑才真正发育好了,孩子的楼上大脑正在建设的过程当中。

但遇到恐惧、害怕,非常强烈情绪的时候,杏仁核会被激活,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这时被激活的杏仁核会阻断楼下大脑和楼上大脑的连接,我们就很难到楼上去进行理性思考了。尤其是楼上还没发育好,还没竣工的大脑。所以家长们会发现,有的时候孩子陷入某种情绪,和他讲道理或者跟他问为什么,好像完全没有效果,这时候他的楼上大脑已经被楼下大脑挟持了,即“情绪绑架”,那一刻理性其实已经被感情这种情绪的反应给绑架了,孩子完全没有办法进行理性的思考。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这些问题:为什么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为什么在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疏导之前给他讲道理是没用的?

心理学专家认为,孩子在早年经常无法对情绪做出必要的调整,但是良好的情绪状态又是大脑健康发展的必须,因此成人必须充当一个外部调节器,帮助孩子调理他们的情绪。家长如何做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爸爸妈妈们应该先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然后可以做恰当的疏导,包括转移注意力等疏导方式。

家长工坊

家长工坊

在很多家庭生活场景中,爸爸总是背对着孩子。很多家长工作很忙,甚至回家之后还要加班。这时孩子兴冲冲跑过来,想和爸爸说今天幼儿园发生的故事。爸爸一边说:“你说吧,我听着。”一边自己打着电脑,或者妈妈有的时候在厨房准备晚饭,孩子跑过来和妈妈说,妈妈说:“说吧,我听着。”这边却在洗菜做饭。如果家长给孩子的倾听是这样的,孩子会觉得他的沟通没有受到重视。

倾听,有的时候仅仅是一种眼神、一个动作,能让别人感觉到我们是在专注的聆听别人。家长们可以蹲下平视孩子,然后用眼神和他互动。在倾听的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不打断。家长们非常想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了?”但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表达和思考的空间,如果被打断,孩子的思绪就被强行切断了。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有时候总是在打断大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孩子在说话的时候,家长也在不断地打断孩子,所以孩子就习得这样一种沟通和表达的方式。

可有的时候,爸爸妈妈真的要处理一个紧急的工作,就没法专心倾听,怎么办?家长们可以和孩子说:“妈妈现在很忙,你能等我两分钟或者五分钟吗?”这给了孩子一个预期,孩子知道大概多长时间之后妈妈可以来听我说,这是很重要的。在这之前,我们也可以说:“妈妈看到你非常着急想跟妈妈分享。”说完之后孩子多少会觉得被家长理解了。

但如果孩子说不行,怎么办?家长们可以善用家里其他人的资源,也许这个时候爸爸或者老人有空,那孩子先跟家里其他人说,然后妈妈再加入进来,也是一种办法。

家长工坊

家长工坊

有的时候家长会说:你看你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后面还有一大堆批评。但说完却发现对孩子没有帮助。那就可以尝试简单回应。

比如孩子上学把铅笔给丢了。妈妈就可以用简单回应。没有提问,没有责备。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先问为什么呀,你怎么又把铅笔搞丢了。妈妈虽然言语上非常简单,哦,原来是这样子。但是妈妈表达了关心的态度。妈妈虽然话不多,但是跟孩子的情绪是在一起的。当孩子能够被尊重和理解的时候,他愿意跟妈妈去沟通,而且重要的是他想到了解决办法。这是家长们希望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慢慢学会为自己负责,能够独立自主。

还有很多话可以用来简单回应孩子,比如说我明白了、后来呢?真的吗?告诉我更多的状况。特别是,谢谢你把真实的感受告诉我。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表达,或者是隐藏自己的情绪,家长们就可以用心理学上讲的正强化的方式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回应。长此以往,孩子会愿意和家长表达。

家长工坊

家长工坊

我们会经常这样安慰人家:别难过了,别伤心了,别哭了。真的起到安慰的作用吗?好像没有。孩子的语言理解非常简单,当家长说不要、别这样的字眼,他听到全是后边的。所以他会更难过。

说出情绪虽然有时候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但也给了他一个通道可以释放情绪。家长陪在孩子身边,孩子觉得他很安全,被理解了,情绪可能会更加释放,清理掉情绪包袱。这时候家长感同身受的态度很重要。

有些家长会担心,用一些词汇,比如懊恼、沮丧,年纪小的孩子,可能不理解。其实家长告诉孩子情绪和告诉孩子香蕉、苹果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出现在某个情景当中,把那个情绪描述的字眼告诉他,孩子就知道了,下一次再出现这种状况,孩子就可以去表达了。“妈妈我很伤心,妈妈我很难过,妈妈我很沮丧。”当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他的一些不良行为可能就被取而代之了,所以不用担心孩子不理解,家长要做的只是在一个恰当合适的场景当中把情绪的字眼告诉孩子。

家长工坊

家长工坊

通过例子,家长们可以更清楚幻想实现是如何做的。

有孩子睡觉之前想吃绿豆糕。通常爸妈不让吃,觉得甜的东西容易造成蛀牙。这时如何用幻想实现的方法呢?孩子说我要吃绿豆糕,妈妈说你一定还想吃红豆糕吧,孩子说对,我还想吃紫豆糕。妈妈说,你一定还想吃被子豆糕吧?孩子说,对,我还想吃床豆糕。妈妈说你一定还想吃睡觉豆糕吧。然后孩子很配合就睡觉了,没有再要绿豆糕了。

孩子在2岁左右会进入符号联想期,他会把一件事情想象成任何的东西,所以幻想实现的方法对孩子来说,大部分情况下都非常好用,但是对大孩子怎么办呢?

这里还有一个大孩子的例子。他大概11岁,一天下午他想吃冰淇凌,家里没有。孩子说,爸爸我想吃冰激凌。爸爸说,你想吃冰激凌了,那你就假装吃一个冰激凌了。孩子说我不要假装吃一个冰激凌,我要真的吃一个冰激凌。爸爸说,那你就真的吃一个假装的冰激凌。孩子说我不要真的吃假装的冰激凌,我就要真的吃一个真的冰激凌。两个人说到最后,爸爸说你这个绕口令说的太好了,明天到学校你说给同学,大家一定会给你鼓掌的。这段话结束之后,孩子也不再惦记要吃冰激凌了。

为什么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和家长合作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的氛围是轻松的,愉快的,好玩的。家长和孩子道理,孩子能听进去吗?但通过刚才的对话,大道理变成游戏的方式了,孩子已经不是要吃那个东西,而变成了和妈妈在做游戏,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觉得父母理解到他想要某样东西的愿望。家长们可以不给孩子那样东西,但是不见得孩子不接受那个愿望。

再讲一个例子。有一个3岁半的一个男孩,一天早上上幼儿园之前,一不小心把圆形的饼干掰断了。3岁多的孩子正处在完美敏感期,一看饼干断了,开始哇哇大哭。妈妈着急送他上幼儿园,还要上班。见孩子哭起来了,妈妈说:“嘘,等一等,饼干说话了。”孩子立马就不哭了,很好奇饼干在说什么。饼干说:“我的身子断了。”孩子哭的更厉害了。妈妈说,饼干又说话了。孩子又不哭了,瞪着眼睛瞅妈妈。饼干说:“你赶快把这一段也吃下去吧,我的身子和胳膊就会在一起。”孩子把剩下的半个饼干吃下去,就不哭了。如果那天早上没有一个轻松活泼的方式解决,很可能是一团混乱。

很多人会问,没有想象力怎么办?没关系,幻想实现的本质是一种轻松的游戏的方式。特别鼓励家长多跟孩子用幻想实现的方法,这是一种游戏的方法,在游戏过程中就可以化解孩子的很多状况。

家长工坊